四、耳针疗法
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,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,具有操作简便,奏效迅速等特点。 (一)耳廓表面解剖 1. 2. 3. 4. 5.对耳轮:在耳轮内侧,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。其上方有两分叉,向上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上脚;向下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下角。 6.三角窝:对耳轮上、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。 7.舟:对耳轮上、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。 8. 9.屏上切迹: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。 10.对耳屏: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。 11.屏间切迹: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。 12.屏轮切迹: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处。 13.耳垂:耳部下部无软骨之皮垂。 14.耳甲艇: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,又称耳甲窝。 15.耳甲腔: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,又称耳甲窝。 16.外耳道开口:在耳甲腔内,为耳屏所遮盖处。 (二)耳穴的分布 耳穴在耳部的分布有一定规律,与身体各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廓的分布象一个倒置的胎儿。一般说来,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;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;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、脚;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(图10-81,82)。 (三)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作用
解剖分部 |
穴名 |
定位 |
主治 |
耳轮脚 |
膈 |
在耳轮脚上 |
呃逆、黄疸 |
耳轮部 |
直肠下段 |
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|
便秘、脱肛、里急后重 |
尿道 |
在与膀胱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|
尿频、尿急、遗尿 |
外生殖器 |
在与交感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|
阳痿等外生殖器病症 |
耳尖 |
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,耳廓上面的尖端处 |
目赤肿痛、发热、高血压 |
耳舟部 |
指 |
在耳轮结节上方的耳舟部 |
相应部位疾病 |
腕 |
在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 |
肩 |
与屏上切迹同一水平线的耳舟部 |
肘 |
与腕与肩穴之间 |
锁骨 |
在尾轮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、偏耳轮尾处 |
肩关节 |
在肩与锁骨穴之间 |
对上耳脚轮部 |
趾 |
在对耳轮上脚的外上角 |
相应部位疾病 |
踝 |
在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 |
膝 |
在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对耳轮上脚的起始部 |
对下耳脚轮部 |
臀 坐骨 |
对耳轮下脚外1/2处 对耳轮下脚内1/2处 |
相应部位疾病 |
交感 |
在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|
消化、循环系统疾病 |
对耳轮部 |
腹 |
在对耳轮上,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处 |
腹腔疾病、消化系统疾病,痛经等。 |
胸 |
在对耳轮上,与屏上切迹同水平处 |
胸、胁部病症 |
颈 |
在屏轮切迹偏耳舟侧处 |
落枕、颈部扭伤、瘿气 |
脊椎 |
对耳轮的耳腔缘相当于脊柱,在直肠下段和肩关节同水平处分别作两条分界线,将脊柱分为三段,自上而下分别为腰骶椎、胸椎和颈椎。 |
相应部位疾病 |
三角窝 |
子宫(精宫) |
在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 |
痛经、带下、不孕、阳痿、遗精 |
神门 |
在三角窝内,靠对耳轮上脚的下、中1/3交界处 |
失眠、多梦、烦躁 |
盆腔 |
在对耳轮上、下脚分叉处 |
盆腔炎、腰痛 |
耳屏部 |
外鼻 |
在耳屏外侧的中央 |
鼻疗、鼻渊 |
咽喉 |
在耳屏内侧面,与外耳道口相对处 |
咽喉肿痛 |
内鼻 |
在耳屏内侧面,咽喉的下方 |
鼻渊、感冒 |
屏尖 |
在耳屏上部外侧缘 |
炎症、痛症 |
肾上腺 |
在耳屏下部外侧缘 |
低血压、昏厥、无脉症、咳嗽、气喘 |
高血压点 |
在肾上腺与目穴中点稍前 |
高血压 |
屏轮切迹 |
脑干 |
在屏轮切迹正中处 |
头痛、眩晕 |
对耳屏部 |
平喘(腮腺) |
在对耳屏的尖端 |
哮喘、咳嗽、痄腮 |
脑点 |
在对耳屏上缘,脑干与平喘穴连线的中点 |
遗尿、崩漏、失眠 |
皮质下 |
在对耳屏内侧面 |
失眠、多梦、炎症、痛症 |
睾丸(卵巢) |
在对耳屏的内侧前下方,是皮质下穴的一部分 |
生殖系统疾病 |
枕 |
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|
神经系统病、皮肤病、昏厥 |
额 |
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|
头痛、头昏 |
太阳 |
在对耳屏外侧面,枕与额穴之间 |
偏头痛 |
耳轮脚周围 |
食道 |
在耳轮脚下方内2/3处 |
恶心呕吐、吞咽困难 |
贲门 |
在耳轮脚下方处1/3处 |
恶心、呕吐 |
胃 |
在耳轮脚消失处 |
胃痛、呃逆、呕吐、消化不良 |
十二指肠 |
在耳轮脚上方处1/3处 |
胃痛、呕吐 |
小肠 |
在耳轮脚上方中1/3处 |
消化道病、心悸 |
大肠 |
在耳轮脚上方内1/3处 |
痢疾、腹泻、便秘 |
阑尾 |
在大肠与小肠之间 |
肠痈 |
屏间切迹 |
目1 |
在屏间切迹前下方 |
青光眼 |
目2 |
在屏间切迹后下方 |
近视 |
内分泌 |
在屏间切迹底部 |
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|
耳甲艇部 |
膀胱 |
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,大肠穴直上方 |
淋证、癃闭、遗尿 |
肾 |
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,小肠穴直上方 |
泌尿、生殖、妇科、腰痛、耳鸣 |
胰(胆) |
在肝、肾穴之间,左耳为胰,右耳为胆 |
胰腺炎、糖尿病、胆病 |
肝 |
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 |
眼病、胁痛 |
脾 |
肝穴的下方、紧靠对耳轮 |
脾胃病、血症 |
耳甲腔部 |
口 |
在耳甲腔、紧靠外耳道口的后壁 |
面瘫、口腔溃疡 |
心 |
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 |
心悸、癔病等 |
肺 |
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|
肺系病、皮肤病 |
气管 |
在口与心穴之间 |
咳喘 |
三焦 |
在口、内分泌、皮质下和肺穴之间 |
便秘、浮肿 |
耳垂部 |
牙痛点1 |
在耳垂1区的外下角 |
牙痛、拔牙止痛 |
牙痛点2 |
在耳垂4区的中央 |
上颌 |
在耳垂3区正中处 |
牙痛、下颌关节痛 |
下颌 |
在耳垂3区上部横线之中心 |
眼 |
在耳垂5区的中央 |
眼病 |
面颊 |
在耳垂5、6区交界线的周围 |
面瘫、三叉神经痛 |
内耳 |
在耳垂6区正中稍上方 |
耳鸣、耳、听力减退 |
扁桃体 |
在耳垂8区正中 |
乳蛾 |
耳廓背面 |
降压沟 |
在耻廓背面,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处 |
高血压 |
上耳背 |
在耳背上方的软骨隆起处 |
腰背痛、皮肤病、坐骨神经痛 |
中耳背 |
在上耳背与下耳背之间最高处 |
下耳背 |
在耳背下方的软骨隆起处 |
耳背部 |
耳迷根 |
在耳廓背与乳突交界处(相当于耳轮脚同水平)的耳根部 |
|
(四)耳针的应用 耳针除了用于临床防治疾病以外,还应用于辅助诊断及针刺麻醉。这里主要介绍在防治疾病方面的应用。(表10-21) 1.选穴处方原则 (1)根据病变部位选穴:如胃痛选胃穴;肠泻选大肠、小肠穴;肩痛选肩穴等。 (2)根据中医理论选穴: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“肺主皮毛”的理论;心律不齐用小肠穴,因“心与小肠相表里”;偏头痛选胆穴,是因胆经循行时,“上抵头角”循行于侧头;目赤肿痛选肝穴,是因“肝开窍于目”等。 (3)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: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穴;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。 (4)根据临床经验选穴:如高血压病用高血压点;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。 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,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配合使用,力求少而精,一般每次应用2-3穴左右,多用同侧,亦可取对侧或双侧。 2.操作方法 (1)寻找反应点:根据疾病需要确定处方后,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。寻找方法可用探针、火柴头、针柄按压,有压痛处即为反应点。亦可用测定耳部皮肤电阻(耳穴探测仪)的方法,其皮肤电阻降低,导电量明显增高者即为反应点,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。 (2)消毒:用75%酒精,或先用2%碘酒,后用75%酒精脱碘。 (3)针刺:根据需要选用0.5寸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型揿针。亦可行穴位注射和电针。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廓,右手进针。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。穴位注射不透过软骨,药液注射在软骨与皮肤之间。目前临床多用磁石、菜籽、冰片、王不留行等作压迫刺激。 多数病人针刺后,局部有疼痛或热胀感;少数人有酸、重甚至有特殊之凉、麻、热等感觉沿经络线放射结导,一般有这些感觉者疗效较好。 (4)留针:毫针一般留针20-30分钟,慢性病可留针1-2小时或更长,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。 (5)出针: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,防止出血。必要时再涂以酒精或碘酒,预防感染。 (6)疗程:一般每天或隔天1次,连续10次为一疗程,休息几天后,再行下一疗程。 3.注意事项: (1)严密消毒,预防感染。耳廓冻伤和有炎症的部位禁针。若见针眼发红,病人又觉耳部胀痛,可能有轻度感染时时,应及时用2%碘酒涂擦,或口服消炎药。 (2)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。对年老体弱的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病人、针刺前后应适当休息。 (3)耳针亦可发生晕针,需注意预防处理。 (4)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,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后,宜嘱其适当活动患部,或在患部按摩、加灸等,可增加疗效。
|